王阳明:贯彻他的心学,人人都是圣人
本 文 约 2700 字
阅 读 需 要
6 min
1
在我完全不熟悉王阳明之前,网络上对他铺天盖地的彩虹屁已经把我稍稍科普了,有人评价说:“王阳明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个圣人。”
在宣扬儒家思想治国的古代,孔孟的形象早已经超离了他们自身,成为了历代追捧的一个金光闪闪的标杆。作为“高山景行”的存在,历来无数先贤也只能仰望他们,不可能做到“并肩齐行”,而王阳明竟弯道超车做到了和孔孟相提并论,这无疑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。
王阳明经典形象
这还不止。
还有人说:严格来讲,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了《左传》中叔孙豹所提的“三不朽”原则的,只有王阳明一人。
不朽的意思,就是不会腐烂。举个反例。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,遇到宋国司马桓魋正在给自己造大棺材,搞得规模很大,浪费的人力无数,而且几年都没完工,孔子当时就骂了句:“不如速朽”。这样的人死了还想保存好自己的尸体?不如赶紧烂掉好了。
电视剧《孔子》中百姓运送司马桓魋的石棺
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,即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”,也就是说,人来到世间走一遭,最了不起且能永垂后世的,首先就是立德。这种立德,必定是做了一件泽被后世的事情;其次是立功,做一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功业,比如修路造桥、教化百姓、开疆拓土之类的,就可以福泽后世很久;最后是立言,说一段流传后世的至理学说,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被冲洗掉,让后人遇到相似场景,马上可以联想这个人所说的话。这样,这个人即使早已消失在宇宙苍穹之间,也永远不会朽烂。
比如,叔孙豹说了“三不朽”原则,我们现在提到人类这一至高行为准则,就必定得提及他,即使,他已经消失2000多年了。
当然,这种立言必须是正能量的,能影响世人积极向善的,像东晋的桓温说的“既不能流芳百世,不足复遗臭万载耶”理论,我们坚决屏蔽。
那么,王阳明是怎么做到这“三不朽”的呢?
2
王阳明本名王云,因为,王阳明刚被孕育出来的时候,他奶奶梦见仙人踏着七色云彩把他送来了。王云是个晚产儿,别人都是9个多月突破次元壁来到世间,他则严重超过预产期,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待了14个月才出来。现代科学告诉我们,这基本不可能,一个孩子如果超过预产期两个星期还不出来,基本就要呼吸停止,胎死腹中了。
上古时期的尧帝传说也被怀了14个月,后来会营销造势的钩弋夫人怀刘弗陵时,也是14个月,汉武帝为此高兴地把钩弋夫人住的地方改成了尧母门。因为种种营销手段,刘弗陵还被晚年武帝立为了太子,成了历史上的汉昭帝。可想而知,关于王阳明出生的多项奇迹,是后人给编的,目的就是为了说明,即使在没有自主意识之前,他也有着种种圣人的行迹,是天选之子。
为了证明王阳明的与众不同,史书说他一直长到5岁都不高兴开口说话,天天坐在家里看长辈们留下来的书。之所以说他是不高兴开口,是因为他的咽喉系统完全没毛病,到5岁时被一个道士摸了顶,改名叫守仁,他才让出生就罢工的嗓子开始正常运行。
守仁,也就是守住仁心,守住孔子一生坚守的“仁”字。
改了名字后的王阳明开启了自己开挂了的人生。
15岁就开始在天下著名的关口游走,观察山川地貌,古人有这种举动的,多半是心怀疆土功业。
18岁时,受到“格物致知”的影响,开始学习朱熹的思想,不过这次学习和格物,只是让他对着竹子发呆了七天七夜,既没有像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出至高佛理,也没有像苹果砸到牛顿头上,发明了地心引力,只是让他对前人的学说产生了一些怀疑。
守仁格竹
20岁时,在乡试中举的前提下,王阳明又开始关注军事,摩拳擦掌地想为国家办点什么,但当时他能做的也就是在家里练练射箭,就这样开辟了擅射的新技能。
27岁时,考中了进士,从此进入官场,也进入了“立功”的层次。
3
王阳明被后人所推崇的其中一点,就是他作为传统儒家弟子,靠科举进入文官系统的人,竟然多次带兵平叛,虽然是临危受命,却都让人忍不住惊呼一句“干得漂亮!”可以算是跨界中的成功典范。
他先是带着一批和自己一样的书生和底层小将领,临时改革军队编制,鬼斧神工地平定了浙江、江西一带为患了数十年的江洋大盗。当地的人都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,才能有这么高的效率。
没过两年,有了上一次的战绩,王阳明又被派去福建平乱,才走到江西境内,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大明宁王朱宸濠不安分,想推翻明武宗的统治自己上位,第一步准备拿下南京当自己的革命根据地。县令把消息递过来,王阳明完全没管皇帝派给自己的本职任务,掉头就往江西吉安跑,打算采取“围魏救赵”的办法,直接去打南昌,让宁王不得不回救大本营。
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中人设很二的宁王
开始,宁王以为王阳明组织的军队是小打小闹,也没搭理,继续往九江等地跑,预备从隔壁的安庆一路打到南京。等宁王继续往安庆开发,王阳明已经把人马集结完毕去打南昌了,宁王只能按王阳明设定好的路走,不然,南京没拿下,南昌又被端了,造反派只有死路一条了。双方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了一场,三天之后,这场叛乱以宁王认怂被抓结束,一共才维持了一个多月。这期间,王阳明设计了各种套路,宁王智商不够,只能被耍得团团转。打了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这句话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如果仅仅只是平了几场叛乱,王阳明的“立功”不会被人这么说道,关键是,平定宁王之乱给明朝廷带来的其他影响——譬如,从朱棣起就和朝廷不和的宁王世系,被彻底打服了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宁王造反的消息一传出来,朝廷处于惴惴不安的时候,兵部尚书王琼一脸从容,胸有成竹地说:“放心吧!王伯安(王阳明的字)在那,朱宸濠肯定会被他活捉的。”果然,既可以说王琼了解王阳明的为人,也可以说,王阳明的能力,是早就被认可了的。
4
所谓失意的人更能成为思想家,他们因为有了各种不得志的经历,才更容易临床咂摸出其他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哲理。王阳明的仕途,当然也不是顺风顺水的,在没有公平可言的官场,功劳大的,最容易挡住其他人的路,于是,王阳明就只能被压制,成了万千个不得志人中的一个。
不过,他人不得志,多半与“郁郁”两个字组合,王阳明完全没有走到这种境地。早在第一次没考中进士,他爹安慰他再接再厉时,王阳明就说了:“你们觉得没考中是耻辱,所以来安慰、开导我,我觉得没考中从此懊恼不已,这才是耻辱”,足见,功名利禄这些,他早就想开了。
王阳明一生的开悟有几个重要节点,第一是守仁格竹,第二是龙场悟道。格竹前面讲了,虽说没悟出什么道理,但这次尝试之后,他开始怀疑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理论。一直到17年后,王阳明正式当官,因为写意见信救同僚,得罪了“立皇帝”刘瑾,被打了一顿,踹到了贵州龙场。这里山高路远,又很不开化,在艰苦的环境下,王阳明才悟出脱离朱熹理论之外的大道,也就是龙场悟道。
清·沈俊绘《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》绍兴博物馆藏
这次悟道的中心思想为:不必要借助外界的一切人和物才能得出真理,直接问自己的内心就好了,所谓“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”,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完整的认知体系,把内心的声音发出来,去影响世间万物,也就是心学里的“致良知”。
良知是啥?《孟子》说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翻译过来就是,人不用学就能知道的,是本能;不用思前想后考虑就知道的,是上天所赋予的智慧。为此,王阳明又提出“知行合一”,不是知道了就去“行”,也不是做了事有了经验才得到“知”,而是要把知和行完全并行,融为一体。
王阳明一生基本都奔忙于祖国的18线省市,从江西到贵州,再到广西……1527年,广西又一次出现造反势力,朝廷于是又想起了家里蹲的王阳明。出发前,多思的王阳明又彻夜运转大脑,想出了心学四句教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意思是,人的本心是没有善恶的,一旦有了意念,就可能有恶念,所以要靠心的本能,去掉那些恶念,那么,人人都可以是圣人。
这,就是他的立言部分了。尔后的《传习录》,更是王阳明一生语录收集,是他立言的重要佐证之一。
清代焦秉贞绘《王阳明像》
至于立德,王阳明的一生所做的事,就是立德的最佳体现。一直到死前,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愿,王阳明又给世间留了一句金句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”
一生光明磊落,俯仰无愧,即将化为陈迹,也没有什么遗憾的。
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,如果还想找到我们
请将“搜历史”设为星标哦
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
- 推荐阅读 -
值班编辑 | 景如
这是第 389篇文章
- END -
© Copyright
作家原创作品 |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欢迎分享朋友圈